按Enter到主內容區
:::
現在位置 首頁 > 認識潭子 > 歷史沿革
  • 友善列印
  • 回上一頁

歷史沿革

老照片潭子街

 

一、設置經過
本區舊稱潭子墘,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而易為「潭子庄」。本地區早期原屬於土著拍宰海族荒埔,亦即為平埔族阿里史社社域,人煙罕至,大致為平埔族人棲息其間;康熙末年始有漢人入墾。雍正年間,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著手規劃並從事大規模開發,組成「六館業戶」,招來鄉人至此墾闢,以其兄弟張達朝、張達標主其事。

清領時期本區初屬諸羅縣貓霧拺堡岸裡社阿河巴荒草埔地之一部分。雍正後,始分出彰化縣,劃為東、西堡,至乾隆中葉,又改為拺東上、下堡,以本區屬於貓霧拺東上堡轄區。光緒13年(西元1887年)台灣建省,以台中地區為臺灣府附郭首縣,本區隸屬臺灣縣拺東上堡。

日治時期,日人改設臺灣民政支部,旋以民政支部為臺中縣,下設辦務署,為臺中縣葫蘆墩辦務署拺東上堡管轄,明治34年(西元1901年)屬臺中廳葫蘆墩支廳拺東上堡。日治後期,於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7月,實施地方政制大改革,將全臺設五州三廳、下設郡、街、庄,臺中改州,堡改為郡:以本區改為臺中州豐原郡潭子庄。民國34年(西元1945年)二次戰後,台灣歸屬於中華民國之一省,本區改屬臺中縣豐原區潭子鄉。民國39年底(西元1950年),撤廢區署,本區改稱為臺中縣潭子鄉,民國99年臺中縣市合併改稱為臺中市潭子區。

 

老照片鐵路旁

 



二、行政區劃分
本區在漢人未入墾之前,殆無行政區劃可言。早期係為平埔族岸裡社,阿里史社之荒埔,二百年來,由清領而日治,以迄民國,其間行政區劃多所更替。清領時期,由於地理環境所使然,本區東部村落,大多屬於葫蘆墩(今豐原區)所轄,而西部村落則為四張犁所轄:清末以還,以員寶庄人林順祿為聯庄總理。

 

日人治台後,於明治31年(西元1898年)9月8日將潭仔墘、瓦瑤仔、頭家厝、甘蔗崙、東員寶、茄志角、聚興等村落,設置「東員寶區」。以員寶庄人林瑞麟為區長。其餘之大埔厝、牛埔仔、校栗林等村落,則編入於「三角仔區」。明治44年(西元1911年)11月,改縣置廳之制:臺中設廳,以葫蘆墩為支廳。大正1年(西元1912年)5月,以東員寶區全部三角仔區所屬大埔厝、牛埔仔、校栗林合併為「潭仔墘區」。大正9年(西元1920年)9月,日人實地方政制改革,全台設五州三廳,下設郡街庄。臺中改為州,堡改為郡:同年10月1日,本區改屬臺中州豐原郡所轄,稱為「潭子庄」,轄有十四保。

 

二次戰後初期,行政區域仍襲舊制,惟改州為縣,改郡為區。民國39年(西元1950年)9月,省府頒布「本省行政區域調整方案」,遂將原有大臺中縣轄區重新劃分為臺中、彰化、南投等三縣。同年10月21日新縣制於焉成立,原臺中縣從員林遷移縣治於現豐原區。於是,本區歸屬於原臺中縣所轄,行政區域轄有潭秀、潭北、潭陽、瓦瑤、頭家、甘蔗、東寶、大富、大豐、栗林、嘉仁、新田、聚興等十三村。民國79年,本區瓦瑤村建議以其村名不雅,遂於9月1日正式改為「福仁村」。

 

民國91年2月7日,原頭家村增分為頭家東村、家興村、家福村,民國99年12月25號臺中縣市合併改稱潭子區。

 

 

 

文章來源:修改自《潭子鄉志》(1993年)

  • 市府分類: 便民服務
  • 最後異動日期: 2023-12-12
  • 發布日期: 2013-04-12
  • 發布單位: 臺中市潭子區公所‧人文課
  • 點閱次數: 13740